<pre id="r91u6"></pre>
  • <th id="r91u6"><video id="r91u6"></video></th>
  • <code id="r91u6"><nobr id="r91u6"></nobr></code>

    泰山學院2023年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微調指導性意見

    發布者:教務處站點管理員發布時間:2023-07-03瀏覽次數:10


        人才培養方案是各專業開展人才培養的主要依據,是學校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,是學校規范教學管理,深化育人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抓手。為全面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《中國教育現代化(2035)》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》《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》《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》《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》、專業認證標準和有關文件要求,構建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,推進我校專業認證和應用型大學建設,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,著力培養“德、智、體、美、勞”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,學校啟動2023年人才培養方案微調工作?,F提出以下意見,請遵照執行。

    一、指導思想

       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,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,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。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,堅持“學生中心、產出導向、持續改進”理念,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新時代應用型人才的需求,優化課程設置,創新教學內容,改革教學方式方法,深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,突出學校定位與專業特色,實現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度契合,構建起“以學生為中心”的多元化、個性化、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。

    二、修訂原則

    1.產出導向,對接需求

        貫徹產出導向(OBE)教育理念,對接國家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行業需求和發展趨勢,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。所有專業要加強社會需求分析,立足四新專業建設需求,緊密對接國家發展戰略,科學確定符合學校定位且體現專業辦學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;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導,設定合理且能夠達成的畢業要求,畢業要求必須充分支撐培養目標實現,對標畢業要求設置課程體系,課程體系充分支撐畢業要求達成。

    2.遵循標準,突出特色

        根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、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、國家本科專業教學質量標準等要求,結合國家發展戰略、社會人才需求和專業辦學實際,科學確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、畢業要求;立足學校辦學優勢與專業特色,結合行業發展形勢,加強特色課程和環節的設置,開設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的課程(模塊),開發設置新工科與新文科課程,把“新技術、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”內容融入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。大力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,促進專業特色化發展,構建滿足社會需求、支撐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的專業課程體系。

    3.強化實踐,提升能力

        結合專業特色與行業需要,優化實踐教學體系,增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系統性、整體性和綜合性,促進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、社會實踐、科研訓練相結合,把實踐教學融入專業教育、通識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各環節,構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統一的實踐課程體系。大力推進專業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課程,深入推進企業與專業聯合培養人才,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、創新精神的培養。

    三、修訂范圍

    四年制本科專業

    四、修訂重點

    1.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

    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主導地位,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、文化知識教育、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,構建全員育人、全方位育人、全過程育人的人才培養大思政體系。深化思政課程及課程思政建設,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,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,扎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、進課堂、進頭腦,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政課教學緊密結合、同向同行的育人生態,不斷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和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,深化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。

    2.精準培養目標、畢業要求

    各專業要在廣泛調研和充分論證基礎上,適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需求、“四新(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技術、新模式)”和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,制定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,培養目標要具體、明確,契合國家戰略,適應社會需求,符合學校定位,體現專業辦學特色行業企業發展態勢。畢業要求要精準、細化、可實施、可達成、可衡量,支撐培養目標實現,指導課程體系設置。

    3.優化升級課程體系

    以新工科、新文科建設為抓手,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,構建通識教育課程、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教育課程有機銜接、比例協調、層次分明的課程體系。明確各門課程、各培養環節對于實現畢業要求的貢獻及程度,注意課程體系和培養環節的內在聯系,不斷整合優化課程體系、更新教學內容,避免課程之間簡單重復、錯位交叉等問題,體現專業辦學優勢與特色,注重教學內容與行業職業標準對接、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緊密對接,補充學科專業發展的最新思想和成果,體現交叉學科的最新進展,杜絕因人設課、因人缺課。

    4.完善實踐教學體系

    優化實踐教學內容,完善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,對見習、實習實訓、實驗、社會實踐、畢業實習、畢業論文(設計)等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整體優化設計,保證實踐教學“四年不斷線”,將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擺在重要位置,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。鼓勵學生參加執業資格考試,支持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,獲取多種資格證書,開展創新創業實踐,增強創業就業能力。

    5.加強體美勞及安全教育

    貫徹落實《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》,將體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,開設不少于144學時的體育必修課,將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》測試融入課程大綱,學生修滿體育學分、體質健康達標方可畢業;貫徹落實《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》,把美育課程與實踐活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,學生修滿2個美育課程學分方能畢業;貫徹落實《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》,各專業立足特色,開設不少于32學時的勞動教育必修課,形成專業特色的勞動教育實施方案。貫徹落實《山東省學校安全條例》,設置2學分的安全教育課,在學科專業中有機融入安全教育。

    6.落實“四史”教育

    貫徹落實《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》,將“四史”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,圍繞黨史、新中國史、改革開放史、社會主義發展史,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、革命文化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,憲法法律等開設“四史”教育課程,優化課程設置,確保學生至少從“四史”中選修1門課程。

    7.落實國家重大戰略,推動傳統專業升級改造

    緊密對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、綠色生態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人工智能發展新態勢,深入挖掘相關專業或相關課程中蘊含的生態文明思想、低碳發展、高質量發展理念,設置包括“黃河戰略”“低碳發展”“高質量發展”主題的課程(或課程模塊),推進國家重大國家戰略融入人才培養、專業發展。

    8.高水平推進職業生涯教育

    落實《山東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合格評價實施方案》中高水平推進職業生涯教育的要求,職業生涯指導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,分年級設立相應學時或學分,總量不少于38學時或2學分。

    五、課程設置

    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課程、專業教育課程、實踐教育課程等三大模塊構成。

    1.通識教育課程由通識必修課、通識選修課組成。通識必修課程由學校統一安排,相關開課學院負責實施,課程詳見附件模板。通識選修課程最低修讀8學分,其中含1門校本課程、1門“四史”課程、1門美育類課程。

    2.專業教育課程由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組成,專業必修課包括學科(專業)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。學科(專業)基礎課是本專業或專業類(大類招生專業)的基礎性課程。原則上,同一專業類,要設置統一的專業基礎課。專業核心課的設置應以《國標》為依據,開設8~10門體現專業特色的課程。可根據專業特色化發展需要設置專業任選課程和23個方向課程模塊,且每個模塊學分數一致,限定學生選擇一個系列修讀,并按要求完成該專業方向模塊的全部課程。應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,在專業必修課中開設“黃河戰略”“低碳發展”類課程或在專業選修課中設置“黃河戰略”“低碳發展”類課程模塊。

    3.師范類專業的教師教育課程由必修課和選修課組成,由教師教育學院、馬克思主義學院、文學與傳媒學院、藝術學院結合師范專業認證標準對標開設。

    4.實踐教育課程由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兩大類組成。課內實踐主要包括課內實驗、實訓、課程設計、獨立實驗課程等,理論與實踐(實驗)結合的課程,學分須用“X+Y”的方式呈現(如:理論學時2學分,實驗學時0.5學分,表示2+0.5分);課外實踐分為集中實踐和第二課堂實踐。集中實踐主要指安排在教學周內集中開展的實踐內容,包括教育實習(包括專業見習、教育研習等)、畢業設計(論文)、勞動教育與實踐等;第二課堂實踐主要指創新創業項目、學科競賽、社會實踐等內容。實踐教學環節要完整體現能力培養要求,層次清晰,確保實效。理工類專業實踐教學學分不少于總學分的30%,非理工類專業實踐教學學分不少于總學分的20%。

    六、學分、學時設置與計算

    1.學分與學時設置

    各專業學分和學時要求由各專業根據實際需要彈性設置,應符合相應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。畢業要求總學分控制在160(工科專業170)。學分、學時分配要均衡,避免學生課時負擔過重或過輕,每學期的學分量原則上應控制在30學分之內。

    2.學分與學時計算

    原則上,以理論課及理論課所含的實驗課(習題課)教學為主的課程每18學時計1學分,公共體育課每36學時計1學分。集中安排的實踐環節(認知實習、專業實習、畢業實習、金工實習、課程設計)1周計1學分;畢業論文(設計)8學分,具體開設周數由學院根據教學需要自行設定,但不得少于8周;第二課堂實踐學分按相關規定執行。

    七、基本框架

    1)專業名稱及代碼

    2)培養目標

    3)畢業要求

    4)畢業要求與培養目標對應關系矩陣

    5)學制與學分

    6)授予學位

    7)主要課程

    8)課程設置與學分結構

    9)課程設置及進度計劃表

    10)課程與畢業要求對應關系矩陣

    11)課程關系圖(表述課程先后關系、邏輯關系,參照模板中的格式制作)

    八、課程名稱、開課單位及其編號

    對于要求相同、內容相同、學時相同的課程,各專業必須使用規定的統一名稱,并由教務處組織開課單位進行統一編號,未經教務處同意,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變更。對于要求不同的同一名稱課程,課程名稱后加簡要漢字或字母進行區別。對于學時多、分幾個學期安排教學的課程,安排幾個學期就算幾門課程,并在相應課程名稱后加注ABCD等字母區分。所有課程均根據學科歸屬指定開課單位,新增課程需報教務處統一編碼后錄入教務管理系統。

    九、本指導性意見由教務處負責解釋。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教務處

    2023年73

    附件.zip

   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一区 99国产在线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青草线蕉综合 亚洲中文无码亚洲人网站的
    <pre id="r91u6"></pre>
  • <th id="r91u6"><video id="r91u6"></video></th>
  • <code id="r91u6"><nobr id="r91u6"></nobr></code>